刘超,博士,研究员,博导,空间等离子体就位探测技术负责人。曾先后担任张衡一号卫星、陆探一号卫星、嫦娥七号以及空间站问天舱等多个型号的载荷主任设计师。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,荣获第二十四届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。现任中欧科技合作“龙计划”五期中方小组成员、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人才工作小组成员。
博士,研究员,博士生导师。目前担任空间站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装置主任设计师、中国空间站能量粒子探测器副主任设计师;获发明专利十余项,发表论文20余篇。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,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次。
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X射线、极紫外、紫外成像与光谱探测技术。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基于SDD技术的太阳X射线探测器、高光谱分辨率太阳极紫外-远紫外流量计等产品。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,先后担任风云二号(03批)卫星空间环境监测分系统主任设计师、风云四号卫星太阳X-EUV流量计主任设计师、载人空间站核心舱空间环境监测载荷主任设计师、中欧联合空间科学任务SMILE卫星软X射线成像仪主任设计师、“爱因斯坦探针(EP)”卫星工程总师助理等科研职务。
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星大气探测技术、质谱分析技术、真空技术、电子信息技术。先后主持我国多颗应用卫星、空间站、气象卫星、微纳卫星、探空火箭等星船箭型号大气环境探测器工程型号研制任务,承担了装备发展部、联合参谋部、战略支援部队、中国科学院、863计划、航天科技集团等领域的多项科研任务,担任项目负责人。研制了四极杆质谱仪、矩形离子阱质谱仪、轨道质谱仪、全量程真空计、超高真空电离计以及微量天平等分析仪器,建立了传感器阴极制备系统、超高真空测试定标系统、高速稀薄气体束流系统、真空退火系统等研保装置。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,授权专利及软著6项,编写国家军用标准2项,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。